第239条第2款的解读 P240 绑架+杀害 这是结合犯:绑架罪+故意杀人罪=绑架罪(加重处罚)。(2014年第16题) (1)杀害时间:从绑架的着手到释放人质前。 例1,甲使用暴力要绑架乙,但无法控制乙,干脆杀死乙。绑架罪(未遂)+杀人(既遂)=绑架罪(加重处罚) 例2,甲勒索到赎金后,释放了人质乙,又后悔,开车追了三公里,追上人质,将其撞死。此…
教唆、帮助他人自杀 P226 预设前提:他人是成年人、精神正常,做出自杀举动是真实意思表示,没有受到欺骗或胁迫。在此前提下,教唆、帮助他人自杀,他人(实行者)自杀身亡,教唆者、帮助者是否有罪?对此, 观点展示: 观点一:自杀行为不具有违法性,无罪,也即实行者无罪。根据共犯从属性原则,教唆者、帮助者也应无罪。 观点二:自杀行为具有违法性,只是无法谴责…
片面的共同犯罪 P164-P165 问题:甲乙共同制造违法事实,甲有参与意识,乙没有参与意识。甲与乙能否构成共同犯罪?对此存在观点展示。 肯定说认为,二人成立共同犯罪,不要求相互均有参与意识,有参与意识的一方可以成立片面的共同犯罪,对无参与意识的一方的违法事实要负责。 否定说认为,二人成立共同犯罪,要求二人均有相互的参与意识。因此,甲与乙不构成共同…
P143 在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上,存在观点展示:一是部分犯罪共同说,二是行为共同说目前尚未形成哪种学说是多数说。因此考试考查的是观点展示,没有考查成唯一定论,选择哪种都会给分 共同的标准 客观实行行为 主观要件 定罪罪名 完全犯罪共同说(被淘汰)完全相同 必须是故意,故意内容完全相同 完全相同 部分犯罪共同说 部分相同 必须是故意,故意内容部分相同…
犯罪中止(内在条件)P127 犯罪中止的前提条件是能够继续犯罪,在此前提下放弃犯罪,能够推导出来,犯罪人主观心理是自动放弃犯罪,成立中止。前提条件是无法继续犯罪,在此前提下放弃犯罪,能够推导出来,犯罪人主观心理是被迫放弃,成立未遂。理论上将这种主观心理条件称为主观说(主流学说),也即成立犯罪中止,要求犯罪人主观心理是主动放弃犯罪。 关于主观心理的要…
犯罪中止(外在条件)P126 关于“能不能继续犯罪”的判断,理论上曾有纯粹主观说和纯粹客观说。这两说均不妥当。理论上现采取客观说。 纯粹主观说认为,应根据犯罪人主观看法来判断能不能继续犯罪,犯罪人认为不能继续犯罪,就认定不能继续犯罪。然而,该说并不妥当。例如,甲强奸妇女时,发现妇女长得太磅,感到实在无法下手,便放弃。依主观说,甲认为不能继续犯罪,那…
着手行为的判断 P123 关于着手行为的判断,存在观点展示。其中第四种观点是主流观点。(2019年试题) 第一种观点(主观说):犯意表现出来时就是着手。例1,为了入户盗窃而打破他人家窗户玻璃,就是盗窃罪的着手。例2,为了入户抢劫,携带凶器进入他人家院子,就是着手。 第二种观点(形式的客观说):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行为。例如,为了实施保险诈…
结果的提前实现(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)P107 行为公式:前一行为(计划的杀人预备行为)+后一行为(计划的杀人实行行为),实际上前一行为导致死亡结果。焦点问题是,前一行为是否属于着手,是否属于实行行为?如果是,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,否则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。这是因为,死亡结果只有是着手之后的实行行为导致的,才属于既遂结果。…
结果的推迟发生(事前故意)P105 甲故意杀乙,致乙重伤昏迷,以为乙死亡,为了抛尸,将乙扔进河里,乙溺水身亡。如何处理? 行为公式:前一行为(故意杀人,致人重伤昏迷,以为死亡)+后一行为(毁“”灭迹,导致死亡)焦点问题是,死亡结果与哪个行为有因果关系?由于甲的故意杀人行为已经终了,所以后面的毁“尸”灭迹行为与故意杀人行为是独立关系。对此需判断二者是…
打击错误与偶然防卫的结合 P103 模型1:犯罪人的场合。(2016年真题),甲乙共同向丙射击。甲未料击中乙,致乙死亡。事后查明,甲若未致乙死亡,乙便会射中丙。 打击错误是三边关系:犯罪人(甲)、欲害对象(丙)、实害对象(乙)。甲朝丙开枪,却不慎打死乙。这是打击错误。偶然防卫是双边关系:犯罪人(甲)→实害对象(乙)。甲打死乙,客观上制止了乙的不法侵…